琴趣乐屋成就明日之星

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0演奏分析

发表时间:2025/05/11 04:33:20  浏览次数:606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范文多 【摘 要】本文纵向上从宏观、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莫扎特第十首钢琴奏鸣曲(K330),宏观层面包含三个方面,分别从奏鸣曲体裁发展的历史沿革、莫扎特所作乐曲时的创作背景和近代钢琴的发展来讨论;微观层面上,主要由弹奏主题的声乐化、音乐的起伏化、装饰音演奏处理、奏鸣曲演奏的交响化四个方面来分析,是笔者对于学习这首作品的一个总结,希望能对弹奏和更好地理解作品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。 【关键词】莫扎特;第十首钢琴奏鸣曲;钢琴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:J624 文献标志码:A              文章编号:1007-0125(2020)27-0081-02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,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,他的父亲是一位宫廷乐师,担任着作曲、小提琴演奏的职务。在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下长大,莫扎特自小也显现出卓越的音乐才能,被誉为“音乐神童”。本文以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K330为例分析乐曲的特点,为更好地理解弹奏作品进行一定的总结。宏观上,首先从奏鸣曲这种体裁谈起。 一、从奏鸣曲体裁发展的历史沿革谈起 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,出现于巴洛克时期,与当时声乐曲相区分,泛指器乐曲。在1660年前后,被分成两种形式,分别为教堂奏鸣曲与室内奏鸣曲。随着演奏场合的不同,作品的结构形式、创作意图与目的也发生变化,可明显看出这与同时期文化的发展、政治的背景、宗教的盛行有一定的关联。之后17世纪后半叶,奏鸣曲的发展倾向于三重奏鸣曲形式,为高音乐器和当时音乐发展的通奏低音相结合所作。18世纪开始古典奏鸣曲逐渐形成,C.P.E·巴赫在真正意义上创立了钢琴奏鸣曲这种键盘器乐体裁,确立了快——慢——快的乐章速度排列形式,为奏鸣曲发展奠定了基础。而莫扎特所处的古典主义时期,奏鸣曲的发展也逐渐完善,更加系统化、全面化。这一时期的音乐家在完善奏鸣曲这种体裁时,更多将个人感情融入,表达内心情感,展现个人音乐风格。 二、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0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品号K331、K330、K331、K332、K333五首奏鸣曲被合称为《巴黎奏鸣曲》,是莫扎特于1778年在巴黎旅行期间创作完成的,这五首奏鸣曲的创作标志着莫扎特奏鸣曲的完全成熟。①此时莫扎特已从少时的音乐神童成长为一名作曲家,走向社会,但当时社会上音乐家的地位并不高,他们大部分人都背井离乡。巴黎的上层社会对他较为冷淡,他的曲目也无人赏识。昔日被称赞,被众星捧月般的“音乐神童”也遇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,无人认可的失落感涌上心头,生活贫困潦倒,加上母亲的病故,亲人的离去,所以此时的五首奏鸣曲在表达情感方面较为深刻,后人称其作品为“含着泪水的微笑”。但由于这几部作品是为换取生活经费的商业作品,所以悲剧性并不明显,但也在作品中间有所体现。 三、同时期键盘乐器的发展 从键盘乐器的发展历史来看,由管风琴发展至古钢琴,再至近代钢琴,到今日的现代钢琴,键盘乐器在制造工艺和性能上不断发展。从蒋存梅《论音乐作品的音响呈现方式——通过不同钢琴家对莫扎特第十首钢琴奏鸣曲(K330)演奏的比较研究》一文中,从莫扎特的书信集中,她对于莫扎特演奏使用的乐器有一定依据的推测,笔者也较为赞同。莫扎特童年时期主要演奏管风琴、大键琴。在《探索莫扎特时期的早期钢琴》②一文中,其中一章节提及莫扎特时期杰出的制琴师,文中指出施坦因所制的维也纳式钢琴,音板较薄,会带来相对丰富的泛音,乐器使用寿命较长,音色清晰透亮,他对维也纳式击弦机的改进,对古钢琴的制造工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 四、从微观上对K330乐谱进行演奏分析 (一)注重主题的声乐化和音乐起伏语气的变化 具有典型性格特征和鲜明形象性的相对完整的结果的乐思、乐句称之为主题,例如在本文所参考的乐曲K330乐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主题为:(1-8小节)左手采用阿尔贝蒂低音,分解和弦的伴奏形式隐于右手之中,右手则奏出轻快明朗的旋律线条,在弹奏时应注意,左手每小节8个16分音符中,每第一个16分音符弹奏出重音,其他则需要弹奏十分均匀。右手在乐曲开头则需要弹奏的音,清晰明亮,带有音头。第一小节后半拍旋律线向下时,需要注意连线,巧妙地利用手腕力量的转移,刻画出优美的旋律弧线,使音色较为圆润,弹奏的音符如说话、歌唱般流动。 莫扎特在音乐上最杰出的贡献就是创作大量的歌剧,在西方歌剧中,音乐是为剧情、为人物所服务的,这也极大地影响他在其他多種体裁的创作。在奏鸣曲的弹奏上,应注重弹奏出旋律的歌唱性与声乐化,使得呈现出的音响更加流动,音色更加动听。注意音乐的起伏语气的变化,像说话时陈述句、疑问句中语调会发生变化一样,说话交流是依靠文字与语言,而作曲家则是依靠音符,通过不同的演奏,传达出内心情感。例如:第一乐章第15小节,这里出现的32分休止符,时值较短,是如同声乐歌唱时气口的表现,弹奏者应当注意弹奏过程中的呼吸,稍短地停顿后加入轻巧的右手旋律。在第一乐章84-85小节内,出现了同一小乐句,同一节奏型的不同反复,在此表示强调语气,在弹奏时力度需要不断渐强,以表现语气的肯定。 第二乐章是如歌的行板,在这一章节需更加注意弹奏的歌唱性,在第二乐章先是F大调后来转向同名f小调,从第一乐章C大调发展,调性的变化使乐曲的情绪也发生变化。例如:第二乐章28-37小节,笔者认为这一乐句是表达作者内心忧郁情感的一句,乐曲调性的变化,使得情感基调发生变化,弹奏时应突出右手的旋律,并注意断句。例如第32小节,弹奏第二拍后半拍时,就应注意乐句的划分,在这里要留下气口,再弹奏。 在第三乐章中,主题鲜明,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相同并未发生变化,调性又回到C大调,回到明朗的主题,旋律活泼轻快。弹奏时应注意弹奏出每小节的重音,强调每小节的第一拍,在速度上与第二乐章相比较,为表现出活泼应适当加快。第7小节内,每两个音符一连线,应注意弹奏时手的落提,第8小节,要将旋律线条弹奏清楚,先扬再抑。在第9小节左手弹奏时,应注意强调每小节第一个16分音符,适当运用手腕力量的转移。 (二)从装饰音的进行演奏分析 莫扎特在奏鸣曲的创作中,吸收借鉴了前期作曲家库普兰对装饰音的应用,并加以创造性运用,改变原有的形式,极大丰富了音乐内涵。第一乐章,主题中第2小节的装饰音——颤音,不是从本音开始,向下方辅助音开始交替均匀弹奏。大约在1580-1830年期间,多数乐曲颤音均从上方辅助音开始与本音交替均匀弹奏,③莫扎特还创造性地改变装饰音乐原有的形式,使它成为有变化的经过句。弹奏时应注意下键的速度要快,并且清晰明亮。 第一乐章第7小节出现短倚音,在演奏时不占时值,要尽快弹出,并且重音不在短倚音上,此时应注意利用手腕力量的转移,小指发力。紧接着的颤音,还应遵循从上方辅助音向本音交替均匀弹奏,保证颤音清晰地弹奏。第一乐章第37小节的装饰音,在这里改变了以往装饰音的弹法,在装饰音中加入小型的变化的旋律,丰富了装饰音的表现形式,增强歌唱性的乐曲特点。第一乐章127-128小节在快速流动的上行音阶旋律中,加入带有经过句的装饰音,在快速弹奏的情况下,应保证音的清晰与颗粒感。 第二乐章第2小节中运用装饰音——回音,并加入小型乐句,注意弹奏的速度较快,应保证音符弹奏的清晰,在这里还应注意连线,与下个音符断开,留出气口。第4小节中,32分音符时值较短,这里是莫扎特对装饰音衍化的一种写法,第二拍由于跳音音值较短,所以这里32音符应与第二拍音符连成线来弹奏,并且强调第二拍音符,需要依靠手腕推动手指力量的转移来弹奏。第二乐章第10小节,在这里出现长倚音,时值是占本音时值一半或三分之二或更多,并且此时重音在倚音上,所以为表强调,这里的倚音在弹奏时应更强一些,本音应当轻巧轻快。第三乐章装饰音与以上弹法相同,笔者不再过多赘述。 (三)根据乐曲交响性特点展开合理联想,谈演奏分析 维也纳时期古典奏鸣曲,更是把交響乐的创作思维渗透其中,表现出交响性的特点,使得作品更具戏剧性内涵,表现矛盾冲突,更富情感,对莫扎特在奏鸣曲体裁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。特别表现在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,在弹奏乐曲时,应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。 第一乐章第11-12小节、16-18小节,此时联想到弦乐组提琴的音色,提琴演奏的弓法,尤其是钢琴弹奏11小节时应注意音乐的断与连。在力度上,连奏力度较强,断奏较弱,形成对比,紧接着12小节旋律线呈向上的趋势,要注意力度的逐渐加强,利用手腕力量的转移,演奏出优美的弧线,来表现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。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中,第1、20小节此乐章多次出现音符为跳音并加有连线,这是一种保持音的弹法,弹奏时应注意三个音之间实际上是不能断开的,在这里可以联想到小提琴弦乐的演奏。在21小节中左手部分应注意每小节共12个16分音符,弹奏时应注意每小节第一个弹奏出重音,其余均匀弹出,并且可以采用轮指,已达到更好的音响效果,右手部分应注意乐句的划分,弹奏出歌唱性的旋律。第二乐章第28-36小节,笔者认为,这是这一乐章中最能表达悲伤情感的一个乐句。在交响乐队中,木管组乐器是衡量乐队规模的重要标志,占主要地位,常用来提供音乐色彩,描绘意境,常以独奏、合奏、轮奏方式出现,其中单簧管圆润、富有表现力,在小调中适合于悲伤而思索式的旋律。在钢琴弹奏时,应把握主要的情感基调,控制好力度的变化、乐句的划分,弹奏出有起伏变化的旋律。 五、结语 本篇论文的分析主要从奏鸣曲体裁的发展、古典主义奏鸣曲的特点、莫扎特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、莫扎特使用近代钢琴的特点,再对乐谱层面进行细节分析,在弹奏时总结出:注重歌唱性、主题的声乐化、音乐的起伏语气变化;多练习触键时下键的速度;对装饰音的弹奏处理,应了解莫扎特时期装饰音的特点,颤音是从上方辅助音到本音的交替均匀的弹奏,莫扎特对颤音写作的变化是在其中加入小型乐句,注意清晰地弹奏;对于钢琴的交响化演奏,在理解乐曲内涵上适当加入合理的联想,更好地表达乐曲情感。本篇论文是笔者对学习这部作品的一些总结,还存在不足之处,需要进一步学习探究。 注释: ①周薇.西方钢琴艺术史[M].上海:上海音乐出版社,2003. ②王子珺.探索莫扎特时期的早期钢琴[J].艺术科技,2019,(06). ③邬析零,陈平,廖叔同.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[M].北京:人民音乐出版社,1994. 参考文献: [1]杜嘉莹.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[D].云南艺术学院,2017. [2]陈言.莫扎特器乐套曲末乐章研究[D].上海音乐学院,2015. [3]单良子.试论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沿革[J].大众文艺,2014,(04). [4]蒋存梅.莫扎特第十首钢琴奏鸣曲K330的音响六个版本比较[J].南京艺术学院学报,2004,(05).
文章评论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商务合作联系 :QQ2327266922      关于我们       留言本  
版权所有:琴趣乐屋     技术支持:网站管理      ICP备案编号: 湘ICP备2021007879号-1
友情链接:卓老师建站